我们在学习草书时,最先想到的是二王、张旭、怀素这几位顶级名家,临摹他们的字可以学到正宗的晋唐草法,既能纠正“草书不规范”的弊病,又满足“取法乎上”的准则。不过,他们的草书虽然经典,但学起来就难了,羲献用笔太丰富、旭素又以大草为主配查网,对于初学者来讲,很难学到精髓。
因此,我们还要牢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如果能从难度相对较小、笔法相对实用的作品启蒙,方为上选。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发现了三件唐代草书真迹,它们完美符合以上要求,一经出土便被世人推崇,于右任、林散之、沈鹏、康生等都临摹过,它就是被学界称为“敦煌三宝”的《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和《妙法莲华》,不论是篇幅之长,还是笔法之脱俗自然,都胜过了张旭、怀素二位草圣。
据学界考证配查网,这三件作品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御用的宫廷抄经生之手,水平出类拔萃,保留着正宗的唐人书写方式。“敦煌三宝”有三大珍贵之处:
其一是篇幅长、字数多,三卷合集长度超过了40米,《略抄》总共12478字,《后疏》总计13364字,《妙法莲华》超过5000字,三卷合计足有3万多字,而且几乎包含了我们日常能用到的所有汉字,堪称一部“草书大辞典”。
其二,“敦煌三宝”是极为罕见的唐代草书墨迹草稿,而且由于深藏洞中,躲过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配查网,出土时仅仅纸面泛黄,而像笔路、书写动作、结字、墨色等纤毫毕现,书写状态也极为真实,给人以穿越时空的错觉。
其三,“敦煌三宝”通篇以章草、行草为主,相较于大草、狂草更容易上手,而且抄经生为了兼顾书写的速度,对过于繁琐的笔法进行了改良、减省,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非常适合用来打基础;同时作品的经卷之气又有助于我们克服草书常出现的燥气、江湖气。
此作起笔多侧锋轻入,行笔中锋,收笔回锋,连笔处牵丝细劲,能让学习者直观领悟“笔锋绞转”的实际手感。结字因势赋形,偏旁避让随书写节奏调整。章法行气贯通,墨法上保留书写过程中的自然变化,从起笔的浓润到中段的淡枯,至换行处蘸墨复浓,更显笔力与墨色的共生。
沈曾植言“敦煌写经存晋唐笔法真迹,胜碑刻远甚”,正因它呈现书写本真状态,学之既能得晋唐笔法筋骨,又能破“碑学”的局限,堪称草书入门和进阶的最佳范本。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独家推出一款纯手工经折装,以及印刷版,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