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一个的包子瑞银网配资,如何造就一家市值数十亿的上市公司?
当你还在纠结早餐吃包子馒头还是炒面线的时候,这家卖包子的公司已经用20多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了年赚十几亿、市值几十亿的上市公司。
它就是“杭州特产美食”、中国包子第一股——巴比馒头。
这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包子店,到底是如何成长为早餐巨鳄的?如今它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让天下没有好割的韭菜,我是你的破产姐妹牛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巴比馒头致富背后的财富密码。
1
巴比馒头的成功,首先靠的是对“上海人挑剔口味”的精准拿捏。
2001年,创始人刘会平
(安徽怀宁江镇人)跑到上海开了第一家门店,只不过,那会这家店还不叫 巴比馒头,而是有一个 更加接地气的名字——“刘师傅大包”。(直到2003年,“刘师傅大包”才正式更名为“巴比馒头”)
然而,“刘师傅大包”刚到上海就撞了个“大包”。
刘会平很快发现,安徽老家那种偏咸辣重油的包子在上海并不受欢迎。
上海人不仅要吃包子,还要吃“鲜肉现切、蔬菜青绿、面皮松软”并且口味更加清淡的精致包子。
于是,他干了两件事:
1.口味本地化:从安徽运猪肉,手工切馅,保证包子口感,并且最初只卖6毛钱一个;
2.抢占黄金地段:哪怕租金贵到肉疼,也要把店开在九江路、河南路的繁华路段,用流量换品牌认知;
可以说,巴比馒头成功抓住了早餐市场的三大特性:高频刚需、场景便利、价格亲民。
靠着这几招,巴比馒头迅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门店日流水甚至一度破万。
但是刘会平真正的野心,是把包子从“路边摊”变成“工业品”——标准化、可复制、能上市。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传统包子铺老板需每天凌晨3点起床和面剁馅瑞银网配资,巴比却用“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搞定一切。
面团发酵、馅料锁鲜、蒸制冷却全自动化,一个基地每天可以生产200万个包子。
效率上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而且靠着规模化采购和生产,巴比馒头还能把包子的生产成本大幅压低。
说白了,巴比馒头的核心竞争力,从来就不是包子,而是供应链。
另外,巴比馒头能够快速铺到3000多家店,靠的也不是直营,而是用相对低门槛的加盟策略吸引加盟商,快速扩张。
这点从巴比食品的招股书也能看出来,巴比馒头主营业务收入里面,有90%左右都是来自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
靠着这几板斧,巴比馒头实现了对传统包子店的“降维打击”,把年营收做到了十几亿。
但是,对于巴比馒头来说,真正的危机,其实才刚刚开始......
2
事实上,早从2022年开始,巴比馒头就已经陷入了增长焦虑。
2022-2023年,巴比食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29.21%和3.19%,营收是增加了,但是利润是一点儿也不见涨。
直到24年才勉强恢复盈利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29.64%),但是营收增速也已经大幅减缓,仅有2.53%。
更要命的是,巴比食品的加盟店单店收入也是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25.45万元降到2024年的24.23万元。
导致每年都有大量加盟店退盟。
从财报上看,去年巴比馒头门店就倒闭了800多家。
(PS:巴比食品旗下还有通过并购方式合并的门店,如“蒸全味”“好礼客”“早宜点”)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巴比食品有90%左右的收入都是来自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
所以这种门店大量退盟对于巴比食品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
面对这个困局,巴比也做了一些改变,比如优化加盟店的经营、管理,同时“加快开店速度”,准备今年再开1000家新店。
主打一个一边注水,一边放水。
怎么说呢,这件事做起来跟奔波儿灞去除掉唐僧师徒的难度差不多。
要知道,巴比食品去年一年也仅仅增加了100家门店。
最直接的原因是,早餐战场早就成了一个“修罗场”。
巴比食品的竞争对手,现在可不光是传统的夫妻早餐店,或者7-11、全家这些便利店,以及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也能和早餐擦上边的餐饮玩家。
就连古茗、奈雪、蜜雪冰城这些茶饮品牌都动不动就进来掺一手。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大幅让利,巴比的加盟店数量其实已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升了。
但是一旦让利吧,又可能再次造成利润下滑......
当然,巴比也不是没有想过走其他路子。
比如去年它就在上海开了家叫“巴比扒包”的汉堡店。
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玩跨界,增加下它在早餐之外的产品矩阵。
问题是,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不管是在华莱士、塔斯汀,还是肯德基、麦当劳面前,巴比扒包都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它更像是从一个修罗场,跳进了另外一个修罗场。
起码从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巴比这些举措的效果都还不是很明显,甚至归母净利润还同比下降了6.13%。
主业增长乏力,跨界难度远超预期,想要在巨头林立的红海中撕开口子,巴比食品,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