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亚琦盛康优配优配
“儿子你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
“不用了。”
“丝瓜汤很补的。”
“真的不用了盛康优配优配。”
“夏天吃丝瓜很好啊。”
“不用了!!!”
“儿子你脾气怎么变得这么差,你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
最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盛康优配优配,估计网友多多少少都喝了些“丝瓜汤”。
这个梗源于不久前某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则视频。视频里博主利用换脸特效一人分饰两角,从妈妈“询问”儿子要不要吃丝瓜汤被拒绝,然后发展到儿子态度不好,最终落点于肝火太旺还是需要丝瓜汤补补身体。一套无缝切换的小连招让不少网友对号入座,感叹这是“我妈本妈”。
“丝瓜汤”也被广泛地二创整活,不只是在餐桌上和家庭中,它也被搬运到职场、朋友、伴侣等多种生活和社交场景,在你来我往的对话最后甩出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降火气”,看似关心实则输出,解气又好用。
这个梗之所以被网友大范围“搞抽象”,或许就是因为支撑它的现实场景足够具体,甚至可以具体和细节到一个实际的情景、一次真实存在的对话。对话看似无厘头,但背后“都是为你好你在拒绝什么”的逻辑引发人们的共鸣。毕竟,在现实的亲密关系和权力博弈中,鲜少有人没经历过类似的无效沟通。就像网友评论的“自己吃葡萄过敏但家里人觉得吃葡萄好,沟通后家长还是会突然塞一颗葡萄到自己嘴里”,或者“‘这件事真的让我很生气!’‘至于吗?’”的“伴侣版丝瓜汤”问答。
而家庭和亲子关系作为更加普适的亲密关系和博弈模式,彼此之间的沟通困境也在“丝瓜汤”的走红中被集中体现和显化。一些孩子的喜好和选择总是被习惯于自上而下沟通的父母忽视和修正,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人们只能通过“玩梗”自嘲,以此来对抗不被倾听也无法好好说话的失望感和无力感。
其实,网友也并非不能理解“丝瓜汤”中包含的父母由衷的关爱和笨拙的表达。叮嘱孩子吃饱穿暖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表达。比起难以参与的孩子们的热点讨论和精神困境,父母们自然更擅长“多喝热水”“好好吃饭”“少玩手机”的唠叨和叮嘱。
而年轻人接触网络更多,了解到的文化和相处模式更多元,追求更加自由个性的发展、平等尊重的关系和独立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两代人之间难免因为观念不同和沟通不畅,产生语言和情感冲撞,而“丝瓜汤”正是年轻人试图将这种冲撞通过轻松的表达来解构和抒发。
我们同样需要看到,“丝瓜汤”走红折射出年轻一代在主动思考代际关系和情感表达,传递对有效沟通和情感正视的渴望。也因此,我们不妨将“丝瓜汤”看作一个沟通的起点,无论是给予的一方,还是接受的一方盛康优配优配,都需要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爱、接受爱。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